知易行難
本文2006年1月1日刊載於藝文世界
知與行,自古以來各有見解看法不一。殷商時代,高宗武丁說「非知之艱,行之惟艱」此語具有勉勵,能身體力行之意,故曰知易行難。
明朝王守仁(陽明)倡導「知行合一」認為知和行是一回事,能知必能行。知而不行不是真知。國父孫中山先生針對「知易行難」的缺點及國人不重力行光說不做,所提「知難行易」的學說。其實最終目地,都希望把知與行結合在一起,擇其善而從之,不善而棄之。
知易行難,不是讓人們對「行難」知難而退,而是不小看實踐,力行是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做後盾,有勇氣往正確方向上勇往直前,繪畫藝術而言,知道要創新兩字很容易,但做起來可能一被子都辦不到,如果我們學古人師自然,說不定古人未完成的真知實學,經過深入探求獲得自然界裡的某些啟示,再接再勵的完成它。一鳴驚人的創新了。
「行難」,有很多畫面的處理,要恰到好處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若是能夠利用少許技巧,基本功夫,就能夠迎刃而解。例如一片叢林的碎葉,如果一筆一筆一點一點的描繪,吃力不討好,稍加應用破筆或洗碗的絲瓜布,即快效果又好,何樂不為?怕難就得想辦法讓它不難,變新難,就得多方面去想,去找題材,更新內容:石濤云「搜盡奇峰打草稿」又畫黃山曾把相距兩里的「石虎」和「鳴弦泉」畫在一起。今人畫美女背景取之於外太空,充分表現「行」不被自己狹隘的「知」所困,更在周邊環境的特徵。自然的奧妙,人性弱點中,找出創新的可能性,同時變化自己的本能、氣質、思想,使畫情畫意更新,有「新產品」的出現,
解決常言之「想變心有餘而力不足,想新力不從心。」行難的問題。
凡事要有毅力的去作已經不簡單,要是不能先有正確的方向目標,心物合一,發揮「行」的情感,很快就被「難」字打倒,因此,我設下三個原則:一、有理可循,二、有情可發,三、有趣可求,來延續內心的「天行健自強不息」排除心中行難的陰霾。「難事」人們不喜歡接觸,傻子沒人喜歡做,偏偏藝術工作者就是一堆傻子:有的只為藝術而藝術傻到沒飯吃,還丟不下筆。有的傻到不知自己畫的什麼是什麼?為什麼而畫。有的自認為英雄無用武之地,有志難伸。有的自我陶醉,不知天高地厚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靜下心想一想,多塗抹些心靈深處的幾滴墨,把心得留下和同好共享,雖然流傳的不多,讓後人去接力,享受小我的成果,也是快事一樁。今天的我們不也如此嗎?把前人的文化遺產,加以擴張經營,努力發揚做的比前人更好,這點應是現代的我們應盡的義務吧!好好做個百歲老翁種果樹,不必全為自己著想!
知「行難」,知難而不退,是做藝術家的基本精神。現代人「知易」,知識領域越開擴,越令人感到自己無知:學海無涯,只要確立好自己方向,掌握好自己的舵,努力前進,新天地總是歡迎著我們,,這就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,繪畫藝術不只是畫好一張畫,要將作者心聲傳給別人,是畫家的理想也是所願意做的事。蘇格拉底說:「世上最快樂的事,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」。有快樂的心,不怕難,「知」也好,「行」也好,「難」就不會永遠如影相隨了。
陽明先生一說「知而不行,不是真知」故所知經自我評鑑,是否自己能力所及,把真知與真行結合一起,在創作過成程中,培養出寧靜的心,去達成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知行功夫。二十八年前我在日本熱海賞雪和寫生梅花,我徹底的去觀察雪中梅,連梅花的花蕊有幾根都不放過,白梅譜成的花海,加上空中飄下的雪花和白茫茫的天空,給我直覺的是白的非常充實沒有一點瑕疵,不是一切空白。當晚回到富士山下的富士宮住處,提筆揮灑完成一幅四尺之作。並識前人詩「梅需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」把我的知和行表達出來,更說明了天地有心,萬物有情,只要我們能夠身體力行和用心靈去享受,便可以達到「行」的目的。後來我又一反往常的,把梅花倒寫成一幅「五福低頭來」作品,更加凸顯我對梅花哲理情趣的表現。
「知」可以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求得,也能在偶然的機會裡生發。得來的新知,我們要慎思做有意義的觀察、比較、實驗、分析、歸納,然後明辨、選擇,做行的工夫。在偶然中或瞬間獲得的思維,一定要把握住。經常是克服「行難」的法寶,也是解決無知的好途徑,我常在夢中生發奇想,夢醒打開床頭燈把它記下來,讓我有新的構想,理念,方便我「行」的發展。所以「知」不一定告訴我們答案,讓答案由「行」的功課去尋求。例如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蒸汽?但只有派賓(Danis Papin)特別留意觀察,終於發明了蒸汽推動活塞的蒸汽機。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不向天上飛?牛頓用行動研究發現地心引力,著名的工程師伯爾溫(Berwin)見蜘蛛結網懸在兩樹之間,使他創設鐵索建造吊橋。雙層汽車的設計也來自兒童畫的啟示,美國大總統林肯、羅斯福,也都不恥下問求知,由此可見要想得到舊識新知,只要有心。但是如何實踐倒是不簡單。
知與行是一體的,有時分不開,時常知難行亦難。十多年前我就想畫一幅四季山水,但又不想畫傳統的春柳夏山秋楓冬雪圖,希望自找門路,在雲天氣象上表現不同季節,因而只有在心動與行動中,四季出遊仔細觀察、寫生、攝影,收集資料,經數年時間稍具心得,創作出我理想中的作品:春山煙藹,夏景晴嵐,秋林白雲,冬日寒煙。這應是我知道「行難」的成果吧!
行難,行在某種情況下,也要負起修正「知」的重任,人們常在知的困境中像蒼蠅撲窗,前途光明卻沒有出路,在藝術方面太過於依賴傳統或過於追新,都會在有限的「知」中迷失了自己。也像一個人登山時,只知循著山路抬頭往上走,看上方的青天白雲,不知回首眺望下方的美景,豈不太可惜?動中應時時找回自己,我在哪裡?多充實知的內容,也解決些行的困難。
「知在求精」,莎士比亞說:「知識之所貴,在其質而不在其量」。在精質的知識中選擇和應用,做起事來才不會難上加難,作畫亦同,若只追求多樣,不知重質深入探求統一,將是一事無成,或者能做個欣賞者耳!故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,除了要知行合一,還要物與情為一體。在此也可見畫家行難之處,虛谷畫梅,始終和人的精神品格相連,除了歌頌梅花的高潔之外,還把梅花人性化,它的四君子,花鳥都借物抒情,在他的團扇上(開到人間第一花)題:「滿紙梅花豈偶然,天成寒骨任周旋,閒中寫出三千幅,行乞人間作飯錢。「要不是他拾閒努力作畫,把天成寒骨的梅花,寫得精神入微,在未成名前行乞人間也賣不到錢,在行難中,難怪他會出家做不念經,不吃素,一塵不染(題荷花)的和尚。他的松鶴圖也是後世人喜愛的創作,松的堅貞,鶴的傲岸,加上竹的剛直不阿。把自然物的特點與人的精神和諧統一在一起,使作品有畫外之意,絃外之音的效果,這些種種用心之苦,均為行難之處。
落實行動,先集思廣益,又能學以致用最為重要,所以要做個成功的藝術家基本條件,先博採眾長化為創作內涵,在專精於喜愛,樂此不疲的研發創作和靈活的思惟去克服行難,並且應有良好的心理建設,消除一些心理障礙,不可自滿故步自封,自命不凡,自吹自擂虛張聲勢自欺欺人,也不自做多情無病呻吟,自我陶醉執迷不悟,而不自量力至一事無成,更不自卑沒信心而自慚形穢,不求上進,最後自暴自棄有始無終,被自然淘汰願自強不息,排除萬難,自我期許,奮勇走向康莊藝術大道。